民俗文化
【 發布時間:2020-12-26 】
巴山背二歌
米倉古道上,南來北往的貨物主要靠人力背運,路況特殊,催生了一個特殊的運輸群體——巴山背二哥,在光霧山中稱巴山背二哥是“背老二”?!氨忱隙北尺\貨物是十分辛苦的,于是他們便使用唱山歌的形式消除路途山的疲勞。路在背二哥在,巴山背二歌便一直唱響在這大山里?!鞍蜕奖扯琛鄙鷦拥胤从沉吮扯绲纳顮顩r、勞動場景和內心世界。其表現形式主要是背運途中打杵歇氣時演唱,往往是一人領唱眾人幫合。

巴山背二歌作為一種大巴山特有的民間文化藝術,其音樂旋律集中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語音旋律。小調與大調的山歌在大巴山這個地方通融、交會,北方民歌的粗獷和南方民歌的溫婉在巴山背二歌中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
“巴山背二歌”歌詞采用歌詞賦、比、興等手法,生動形象傳神,所表達的意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旋律清新流暢,唱腔高亢明亮、悠揚,風格粗獷豪放,能翻山越嶺、穿云鉆霧。尤其是結束時那一聲甩腔——“耶-嘿!”極具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巴山背二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8月18日,全國首部大型山水行浸式的夜游項目——《夢境光霧山》,正是立足于米倉古道、巴人文化和“巴山背二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而來的。

爨壇戲
“爨(音cuàn)壇”又稱“慶壇”是一種民間地方戲,其表演內容除驅鬼逐疫之外,還有以世俗生活為主的娛人戲。民間稱爨壇分“正壇”和“耍壇”,二者內容極不相同?!罢龎睘閵噬駪?,“耍壇”為娛人戲。巴中民間把爨壇戲稱“大鋪蓋”的席子戲。因為表演場地為一張竹席,觀眾通宵觀看。爨壇戲的唱詞內容遠到西漢之前,近到白蓮教起義。其表演模式幾乎與民間燈戲一樣,耍壇就是演燈戲。多為一人出場的獨角戲,如《獻帛》一場戲只有土地老漢一人表演完畢。其次為兩人表演的一旦一丑模式,歌舞并重,近似東北的二人轉。

光霧山火塘
大巴山有三件寶:家家火塘常年燒,青絲白帕纏腦殼,過冬棕片裹雙腳。
火塘,顧名思義,是用來取火的設施。呈四方形,用堅硬的大青石砌成,其狀若鼎,其面若盆,俗名火盆,常置于堂屋?;鹛林谐S貌駢K、樹葉架起熊熊大火,供取暖燒水做飯之用?;鹛辽戏綉蚁抵粭l鐵鉤,能升能降,末端懸掛一只鐵罐。每逢寒冬臘月,鐵罐內常盛著隨時備用的熱水。每逢隆冬季節,親朋好友相聚,他們便熱情招呼圍坐在火塘邊,燃起熊熊柴火,在暖融的氣氛中,主人家與客人拉起了家常,他們談論著一年的收成、生計得失,籌劃著來年的豐收與希望,也談些山里的奇聞軼事。
如今的大巴山,交通方便,村村通了電,家家用上了電熱爐,為了節省天然林,村民們則用蜂窩煤、燃氣罐代替了昔日的火塘,火塘被人遺忘在記憶的角落,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和傳說。
說春
在光霧山里有一種十分受人尊敬的職業人,那就是“春官”?!按汗佟笔菍iT從事“說春”的,每年十月小陽春過后,到來年立春之前,春官手執春牛(小木雕),杵根孝春棒(又名十三把),肩上搭根“二九”(口袋),走進人家的堂屋門口,根據主人的職業吟誦與之有關的吉令。春節剛過又為主人開財門,說的主人心里滿意,主人便給喜錢,以示對春官的報償。最后,春官給主人家送一張有一年農事季節的春貼,以表示謝意。今天,在光霧山中仍有不少說春人。

古樸的生活氣息
光霧山是大山區,生活在這里的人,勤勞善良、熱情好客,在山里你無論走進哪家,就是哪家的客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讓人忘記主客之分。他們不但用最綠色的茶,讓你一飽口福,更會用自己釀的包谷酒,讓你不知身在何處,酒后醒來,方才發現他們不但還留著石板屋(現在已建成了巴山新居),墻上還掛著二架子、巴籠等物件,屋檐下擺放的還有用原木鑿成的磨槽、碓窩、背水桶等。走進光霧山,一種至情至濃的人間煙火氣息,常會驚的進山來的人驚叫連連!